美麗的信仰之路

陳為豪

image

2024 年 2 月的某個主日清晨,當我第一次站在教堂彩繪玻璃折射的光暈中,聖樂如泉水般漫過整個教堂,這個瞬間永遠定格在我的生命記憶中。12 個月的慕道班學習,每一分鐘都印象深刻,這不僅是一次宗教知識的積累,更是一場關於生命本質的探尋。(這裡必須感謝甘修女無微不至的教導,對我們的包容與耐心,願上主保佑甘修女及各位教友們。)在聖堂的穹頂之下,我逐漸領悟到信仰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流淌在每日生活中的精神血脈。

每當暮色染紅教堂尖頂的十字架,我總會想起奶奶佈滿皺紋的手在玫瑰念珠上滑動的模樣。這位把生命站成信仰路標的長者,用七十載光陰編織出一條跨越三代的信仰紐帶。她是我的領路人,我的指路明燈,是她告誡我:“人在做天在看”讓那時懵懂無知的我初次認識到了祂的存在,並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至今。

初次接觸聖水、十字架等宗教符號時,我像解讀陌生文明的密碼。但隨著課程深入,這些符號逐漸顯露出深邃的靈性內涵:聖體聖事中麵餅的破碎,恰如基督為世人擘開的生命;聖油馨香裡,蘊含著治癒與聖化的雙重恩典。

甘修女執教的教室總彌漫著乳香與蠟油交織的氣息。每週一正午,她黑色的修女服掠過跪凳時發出的窸窣聲,已成為我們集體記憶的計時器。"劃聖號不是機械動作,"她常常親手示範,"指尖觸額是求天主光照思想開啟智慧,撫胸是求聖神進駐心田讓我們敞開心扉。"在她引導下,簡單的經文誦讀變成了立體的靈修體驗:念《天主經》時要想像父親環抱的手臂,誦《聖母經》需感受玫瑰花瓣落在掌心的輕柔。

那部 1979 年版《耶穌傳》帶來的震撼,至今仍在靈魂深處迴響。當銀幕上重現五餅二魚的神跡時,方弟老師突然按下暫停鍵:"注意群眾傳遞麵餅時的眼神變化。"我驚訝地發現,當第一個饑民掰下麵餅遞給鄰人時,整個海畔的人群都閃耀著被恩寵照亮的微光。這種超越銀幕的靈性洞察,讓我明白信仰不在奇跡本身,而在分享時心靈的震顫。

上周那場未觀禮完的婚姻聖事,意外成為生動的課堂。新人交換誓約時,我觀察到神父覆手禮的動作,這雙手可能十年前曾為嬰兒施洗,二十年前為少年堅振,如今又為新家庭祝聖為新人請求降福。祭台上搖曳的燭光中,我看見信仰在時間維度中的綿延——當新郎將戒指套上新娘無名指時,那圈金屬的光澤與祭臺上聖體光中的聖體竟形成奇妙呼應。

慕道班不是終點,而是永不止息的朝聖起點。當聖神的風吹過生命曠野時,願我能如沙漠中的約旦河,雖然蜿蜒曲折,卻始終向著應許之地奔流。這篇一千字的記錄,不過是永恆交響樂中一個微小的音符,卻承載著靈魂覺醒的全部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