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藏於天的人是有福的

張麗敏

image 中華文字之美在於意境, 就以教堂奉獻二字來說:“奉獻”其實和“給”是異曲同工,但問題在於如何給?雙手給稱為奉獻,但另一層面的給就是捐或施捨。

這裡我想到一個畫面:奉獻時我的手心朝上,雙手奉上,求主悅納。給,是手心朝下,拿去吧!在心態上截然不同,當我們給孩子零用錢時告訴他別亂花,這是肚子餓時買麵包的!不可以買糖果,否則下次不給了。看到路邊乞討之人,憐憫之心油然而起!給兩塊錢,拿去吧!

我們的彌撒聖祭中也有奉獻!我們是雙手奉上求天主悅納?還是匆忙中掏出一元錢的例行公事?這是大家必須深思的一件事。

在舊約中提出什一奉獻是當時的法律,現今多數基督教會還是一直遵守著。天主教在這方面就寬鬆多了沒有硬性規定,尤其在美國大家生活不易,教會更不會為難教友。因此聖教四規的第四規也只是提到教友有義務儘量幫助教堂經費。但在舊約中,法律一直在強調人們的祭獻必須是首生的,最肥美的。尤此可見奉獻是一椿非常嚴肅而神聖的事,不可等閒視之。我們千萬要記得這是“用心、用愛”在做的奉獻而非一個簡單的動作“捐款”。

記得在十幾年前我們沒有自己的教堂,每星期六下午三時在聖邁克堂地下室租借場地為中國教友舉行中文彌撒。當時中國教友不多,我有幸在每台彌撒後幫忙清點奉獻金,一元最多,五元,十元可數,二十元稀有。中華聖母堂經過幾任的神父努力經營終於在二千年獲得天主的恩賜不再流浪,加入了聖耀漢維亞內堂。而且在幾年後更任命我們可敬的何神父為本堂神父!感謝天主!我們華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天家。想想這幾十年來我們就像抬著約櫃的猶太子民,在曠野中行走了四十年終於到了流奶流蜜的福地,興奮之情難以言表,記得當天彌撒中的一首聖歌「讚美主,阿肋路亞!讚美主,阿肋路亞!」實在唱出了我們的心聲!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歲月像無情的殺手沖淡了人們的記憶,當年的激情不再,人們對這流奶流蜜的福地也不再依戀,許多人又去尋找另一個福地,客居他鄉而悠然自得。

我常在想買房子和租房子的不同之處:買房子是自己的產業,是我一輩子而且還要傳宗接代。房子必要維修,保養,要付稅,一個大房子有員工要福利,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維護。租房子只要租金到位,其他一概不用操心全由房東負責。今天的聖維亞內堂就處於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我們不必再抬著約櫃走天下,我們要我們華人的教堂永世長存,這是我們的家,我們要我們的孩子在這裡接受天主的洗禮,我們的家要興旺、要傳承,這項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必須我們來承擔。一百多個孩子的課程需要您的援助,冬暖夏涼的教堂和教室這龐大的壓力,在在都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考驗。我們需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珍寶!

記得五年前的募款,多少人為了傳承而義無反顧的做了承諾,時至今日都有令人動容的傲人成績。

每年一度的教區募款更是大家行善的大好機會,同時也是應儘的義務,教會的慈善事業,醫院,教育,神職人員的陪育及退休也都是年度計劃中的規劃之內,大家的熱情參與陪著我們主基督一起走這愛的旅程。

平時,教堂只有主日才收奉獻,每個月我們也只有四次機會做奉獻,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們是給還是奉獻?我們的奉獻是否還停留在多年前一樣的一元錢?

教宗方濟各四旬期呼籲大家:如果你只愛天主不愛教會,那麼你的信仰就是死的, 是一個沒有行動的信仰。我們需要反省我是誰?我的信仰是死的還是活的?我是那只愛天主而不愛教會的人嗎?

教會需要傳承下去,教會需要你我的共襄善舉,我們每個人都肩負這歷史重任,讓我們手牽手,慷慨大方地奉獻,共同努力守護我們這可愛的大家庭。蓄藏於天的人是有福的,我們將常享天主的恩寵與平安!感謝讚美天主!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