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痛哀悼家父伯多祿

甘若望

家父聖名伯多祿,生於 1931 年 8 月,祖籍甘肅武威,于 2016 年 2 月 18 日中午一時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 85 歲。

1960 年,家父逃荒從甘肅來到新疆,定居老奇台鎮至今。工作中,您吃苦耐勞,

任勞任怨。幹活只管出力氣,從不管別人是否佔便宜,髒活累活搶在前頭。與同事和睦相處,是一名稱職的職工。

慈父啊,生活中,您是勤勞的。生活在艱難的饑荒年代,為了家人能活下來,從武威到新疆經歷了無數的艱辛曲折。過慣了苦日子,您生活樸素,省吃儉用,用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托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為把我們撫養成人,您付出了比別人更艱辛的勞動。

image

您是拓荒者。為了家人能吃上飽飯,用一把鐵銑年年開荒。別人家用耕牛播種,我們家貧窮,您起五更睡半夜,把自己當牛馬。我們兄妹一口一口吃著你用汗水澆灌的糧食長大成人。

您是信仰的播種者,是和平的工具。1953 年領洗奉教,信仰的種子就在您的心裏紮下了根,並且發芽開花結果。逃荒來到新疆,您又把這顆種子播種在奇台這片肥沃的熱土上。麥子不死空自留,麥子死去百倍收。您用畢生的熱情傳播福音,呵護鼓勵關愛衆信友。怎能忘記,紛飛的大雪中,您為自己無法出門為年老的教友送聖體而苦惱不安。就在您去世前的幾天,您還牽掛著年老體弱的信友不能進堂領聖體,卻不顧自己嚴重的哮喘病,天寒路滑,步行幾公里去一一看望他們。三四個小時後你回來了,回來時您嘴唇發紫,卻面帶微笑,滿心歡喜。

您堅守信仰,從不動搖。定居老奇台,沒有信友,更沒有司鐸,只有孤獨而執著的祈禱。即使在最嚴酷的文革期間,您的祈禱也從未間斷。十幾年沒有司鐸的消息,當得知烏市有監外服刑的河北籍段司鐸和兩位修女的時候,您欣喜非常,遠赴兩百公里,前去探望。從此,看望司鐸和修女就成了您生活的重要內容,把他們當做自己最親的親人。當得知李為炳司鐸還在甯夏服刑的時候,做為一個從未謀面的人,您毫不遲疑,寄出了誠摯的問候信,並在司鐸出獄後接來家中居住……您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卻擁有人世間最高貴的文化。人生一世,何必讀盡聖賢書,愛主愛人方為實學。

image

耶穌說過:伯多祿,您是磐石!我要在您之上建立我的教會。而您,我的慈父,您在清貧的生活中,在自己靈魂的深處,使信仰成為參天大樹。怎能忘記,2 月 18 日早晨,在您去世前的一兩個小時,在您覺得自己還能行走的時候,在您還有神智的時候,您仍舊拖著疲憊的身體去冰冷的教堂去拜聖體。

您生命中充滿愛主愛人的激情。七十多歲開始用粗笨的手學習彈奏風琴,您把一首首聖歌都彈得走了調,但您是那樣沈醉,我們相信這正是上主所悅納的歌聲。

您謙卑一生。從來沒有在人前吃過一頓飯,客人沒有吃過,您從來不端碗。您兒孫衆多,卻從來沒有讓兒孫們給您盛過一次飯。您的穿著在別人眼中很不體面,可是當四川汶川地震的時候,您卻牽掛著災區的百姓沒有吃穿,捐獻了勤儉節省下來的微薄的工資。平時,接濟貧困的人更是您與生俱來的習慣。

您不穿新衣服,您說,耶穌赤身露體還懸掛在十字架上。您不貪圖吃喝,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關懷別人的臨終,誰家有危重的病人,您就會出現在誰家。

在您的勤苦努力下,老奇台建起了一座聖堂。您無私奉獻,一雙兒女服務於教會。您傾心傳播福音,星火燎原,如今教堂內挨挨擠擠,信友衆多。

我們習慣了您的勤勞,習慣了您語重心長的講道,習慣了您的堅強,卻忽略了您也是脆弱的生命。您走得如此突然,突然得讓我們毫無準備。一個小時前,我們陪同您一起上車去醫院,媽媽還在等待著您康復歸來,一個小時後您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無父何怙!無父何怙啊!

我們知道,您脫離苦世,已安息主懷!但是,做兒女的,我們怎能將這份親情割捨!沒有慈父,我們成了父愛的孤兒!

怎能忘記,臨終前您艱難地喘息。您的靈魂一定在呼求:天父啊,此時此刻,我實在痛苦難當!但這是您的聖意,只求隨您的意願,收了我的靈魂去吧……

安息吧,敬愛的慈父!信仰就是您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您的精神和人格,如同您親手栽種的青松,將激勵我們正確面對未來,面對生活。